作者|遥何
7 月 25 日,短剧出海( hǎi)头部平台 ReelShort(枫叶互动)陷入( rù)版权争议,接连遭遇点众( zhòng)科技和听花岛两家公司( sī)的侵权指控。
点众科技称( chēng)其作品《出走后,两个竹马( mǎ)悔疯了》被高度相似地「复( fù)刻」为 ReelShort 平台上的《Don't Miss Me When I'm Gone》,该剧播放( fàng)量已超 9000 万;
听花岛则指控( kòng)其《卖菜大妈竟是皇嫂》在( zài) ReelShort 上以《The Seamstress Is The Duchess》呈现,并指出画面细( xì)节存在显著相似之处。

图( tú)片来源:公众号 点众 听花( huā)岛
点众创始人陈瑞卿表( biǎo)示决心通过法律途径解( jiě)决,「花多长时间、多大代价( jià)都得打这场官司」。听花岛( dǎo)方面也发表了批评意见( jiàn),称行业头部平台此举可( kě)能成为「不良示范」,「这不是( shì)文化出海,而是官司出海( hǎi)」。
这场商战的表象下,实则( zé)是海外短剧行业「抄袭成( chéng)本<维权收益」的畸形生存( cún)公式的终极爆发,并倒逼( bī)海外短剧行业直面版权( quán)治理与商业暴利的矛盾( dùn)。

海外短剧的「盗猎经济学( xué)」
从「融梗」到「流水线复刻」,海( hǎi)外短剧抄袭似乎已形成( chéng)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 zhè)条产业链上,抄袭手段呈( chéng)现出三种典型模式:
其一( yī),AI「洗稿」规避查重。部分从业( yè)者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 jì)术,对热门短剧的剧本核( hé)心架构、经典台词对白进( jìn)行深度学习和语义重构( gòu)。通过同义词替换、句式调( diào)整、情节顺序微调等手段( duàn),生成「形似神似」但规避了( le)文字直接重复率的「新剧( jù)本」。

国内甚至有专门的短( duǎn)剧公司使用 AI 技术洗稿短( duǎn)剧剧本,再找制作公司摄( shè)制,单部剧成本只需要 8 万( wàn)人民币左右。
其二,视听语( yǔ)言「扒片式」复制,这是更为( wèi)赤裸和直接的抄袭方式( shì)。抄袭者近乎原封不动地( dì)复制原作的镜头调度、场( chǎng)景转换逻辑、画面构图等( děng)核心视听元素。这种模式( shì)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复( fù)制效果「立竿见影」,尤其在( zài)面向对特定视觉刺激和( hé)高度敏感的短剧受众时( shí),极易获得流量。
其三,某些( xiē)海外制作方采取「新瓶装( zhuāng)旧酒」策略。他们选取已在( zài)特定市场(尤其是中国市( shì)场)被验证成功的爆款短( duǎn)剧,仅进行表面更改,如更( gèng)换演员阵容、翻译或重新( xīn)录制对白、修改作品标题( tí)和人物名称,然后迅速投( tóu)放至目标海外市场,利用( yòng)信息差和时间差,抢占市( shì)场空白或收割相似受众( zhòng)的流量红利。
这种「抄袭」短( duǎn)剧有时打着翻拍的旗号( hào),实际上没有得到翻拍的( de)授权。一部中等水平的海( hǎi)外本土剧剧本的翻拍授( shòu)权价格在 1-2w 美金左右,爆款( kuǎn)剧的翻拍授权价格则更( gèng)高。
鉴于优质爆款剧本授( shòu)权的高昂性与稀缺性,部( bù)分制作团队在成本考量( liàng)的驱动下,可能绕开正规( guī)授权渠道,选择非授权的( de)剧本复制或高度模仿路( lù)径,以此作为低成本获取( qǔ)成熟内容资源的替代方( fāng)案。
1 号认为,这种工业化抄( chāo)袭的背后,即是悬殊的成( chéng)本收益比。
原创海外短剧( jù)制作成本为 15-30 万美元,而抄( chāo)袭翻拍省去了最昂贵且( qiě)充满不确定性的原创剧( jù)本开发、市场测试和漫长( zhǎng)的本土化深度适配过程( chéng),其成本仅为原创的三成( chéng)。
更关键的是市场验证逻( luó)辑,原创短剧在海外市场( chǎng)成为爆款的概率,随着市( shì)场饱和和竞争加剧,已普( pǔ)遍低于 5%。
然而,抄袭已验证( zhèng)成功的爆款剧本,其核心( xīn)情节、情感模式已被证明( míng)能精准戳中目标受众的( de)「爽点」。据业内人士指出,抄( chāo)袭已验证成功的爆款剧( jù),成功率可飙升至 80%,这种确( què)定性对追求快速回报的( de)资本和平台具有致命吸( xī)引力。基于上述逻辑,部分( fēn)平台和制作方形成了「爆( bào)款狙击」的商业策略,开始( shǐ)批量对爆款剧进行「复刻( kè)」。
与此同时,流量算法的推( tuī)波助澜,进一步加剧了这( zhè)一乱象。平台推荐机制天( tiān)然青睐「已验证的爽点」,导( dǎo)致霸总、甜宠等题材长期( qī)霸占海外热榜的大半份( fèn)额。在 2025 年 7 月 21 日 -7 月 27 日的 DataEye 海外( wài)微短剧热榜中,女频、情感( gǎn)类短剧占据榜首,如《I Became My CEO's Darkest Secret》《Spark Me Tenderly》等。

图( tú)片来源:DataEye 短剧观察
抄袭剧( jù)直接复刻的正是这些已( yǐ)被验证成功的「爽点」模式( shì)和视听语言。它们完美契( qì)合算法的推荐逻辑,往往( wǎng)能在上线后极短时间内( nèi)获得算法的大量初始流( liú)量倾斜,迅速冲高播放量( liàng)。
点众科技指控 ReelShort 抄袭其平( píng)台作品,翻拍而成的短剧( jù)《Don't Miss Me When I'm Gone》播放量突破 9000 万,曾位列某( mǒu)平台站内日 / 周榜首和月( yuè)榜第二。
这种「算法——抄袭——流( liú)量」的闭环,正在使行业陷( xiàn)入原创越少、抄袭越赚的( de)恶性循环。

维权壁垒与行( xíng)业困境
抄袭乱象屡禁不( bù)止的深层原因,在于当前( qián)维权成本与侵权代价的( de)严重失衡。
自媒体朱古力( lì)说主理人、《传媒 1 号》微短剧( jù)特别顾问朱古力指出,在( zài)影视行业实践中,维权往( wǎng)往面临举证困难、周期漫( màn)长、赔偿有限等系统性困( kùn)境,导致侵权行为的违法( fǎ)成本远低于其收益,这一( yī)现象在短剧领域尤为突( tū)出。

图片来源:AI by 传媒 1 号
国际( jì)上进行的跨境数字版权( quán)侵权诉讼,由于涉及不同( tóng)国家的法律制度、司法程( chéng)序和语言障碍等因素,解( jiě)决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 kě)能需要 1-2 年甚至更久。在涉( shè)及美国、欧盟等不同司法( fǎ)管辖区的案件中,需要协( xié)调各国的法律程序和证( zhèng)据规则,这会大大增加案( àn)件的处理难度和时间成( chéng)本。
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对( duì)比的是,海外短剧的生命( mìng)周期通常极为短暂。
典型( xíng)爆款的内容热度周期可( kě)能仅维持数周至几个月( yuè),大部分普通剧集的有效( xiào)传播期更是远短于此。这( zhè)种快速迭代、速生速朽的( de)产品特性,与冗长的跨境( jìng)维权周期形成了尖锐且( qiě)难以调和的矛盾。
正是这( zhè)些原因使得海外短剧市( shì)场沦为抄袭肆虐的「高收( shōu)益、低风险」洼地,侵权者得( dé)以迅速攫取可观经济利( lì)益而几乎无需承担实质( zhì)性制裁。
这一现象的背后( hòu),折射出的是短剧出海赛( sài)道从蓝海转向红海过程( chéng)中的深层阵痛。

图片来源( yuán):短剧自习室
首先是「速度( dù)焦虑」下的供需尖锐矛盾( dùn)。
目前,海外短剧市场正陷( xiàn)入一场由「速度焦虑」引发( fā)的恶性竞争,随着入局者( zhě)激增,平台对内容的渴求( qiú)与原创产能的不足形成( chéng)了尖锐矛盾,本土制作团( tuán)队难以维持高频更新,优( yōu)质编剧资源稀缺,而用户( hù)对内容的需求却在算法( fǎ)助推下持续膨胀。
这种供( gōng)需失衡迫使平台陷入两( liǎng)难:要么承受漫长的原创( chuàng)孵化周期和不确定的市( shì)场回报,要么转向抄袭等( děng)短视手段快速填充内容( róng)库。
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 chǎng)格局的快速演变进一步( bù)放大了平台的生存焦虑( lǜ)。随着各类资本大量涌入( rù),无论是头部平台还是中( zhōng)小平台都面临着被拉下( xià)牌桌的风险。
过去几年,头( tóu)部平台依靠资本优势通( tōng)过高成本收购、自制原创( chuàng)或巨额营销等手段实现( xiàn)对优质内容资源的虹吸( xī)效应,进而构筑市场份额( é)壁垒。而新的玩家一直在( zài)不断涌入,瓜分着市场份( fèn)额,如乌克兰公司开发的( de) My Drama、印度本土平台 Kuku TV 等。

图片来( lái)源:insightrackr
由于高昂的内容成本( běn)和激烈的竞价推广,头部( bù)平台的利润空间正在被( bèi)严重挤压。为维持地位、遏( è)制追赶者,部分头部平台( tái)自身也可能策略异化,或( huò)默许平台上抄袭内容泛( fàn)滥,或亲自下场利用资源( yuán)优势进行更隐蔽的「系统( tǒng)性借鉴」,陷入「劣币驱逐良( liáng)币」的陷阱。
而对于缺乏资( zī)本和内容储备的中小平( píng)台,生存压力更大。那么,抄( chāo)袭就成为其快速积累内( nèi)容库、获取初始流量、吸引( yǐn)融资甚至寻求被收购的( de)「捷径」。这种「走捷径」的做法( fǎ)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数( shù)据表现,却严重破坏了行( xíng)业的创新生态。从长远来( lái)看,将侵蚀海外短剧市场( chǎng)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1 号结( jié)语
成本限制压不垮真正( zhèng)的创作,只会淘汰懒惰的( de)盗猎者。
正如朱古力所说( shuō),「当行业竞争越来越卷的( de)时候,头部会越来越在乎( hū)版权和内容共赢,这种升( shēng)级是市场自然而然会发( fā)生的。」抄袭带来的短期数( shù)据泡沫终将破裂,唯有建( jiàn)立在尊重原创、激发活力( lì)基石上的合作与创新,才( cái)能构筑持久的竞争力与( yǔ)行业价值。

《主编浅度》视频( pín)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