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人不多的电影院,当荧幕开始亮起,旁白中关于侵略战争进度的播报响起,我就开始后悔。
因为我是个不那么坚强的人,我喜欢合家欢,喜欢大团圆,喜欢王霸天一路开挂碾压敌人,喜欢逆袭故事张二狗扮猪吃老虎付出微许代价干翻仇家。小时候,我最爱的两本书是水浒和三国,在娱乐活动很少的童年,这两本大部头我翻来覆去把书皮都翻破了,但除了第一遍,我水浒只读到征方腊,三国从不看白帝城。
我不能容忍心中的主角遭遇失败,喜欢的势力就此消散,不能容忍“正方”牺牲太多“反派”却不痛不痒甚至取得胜利。小说尚且如此,历史又情何以堪?抗战太沉痛了,中国人付出的代价太惨烈了,这段民族沉沦史太漫长又太黑暗了,我不忍直视,不想面对,我想这是人之常情。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攥紧拳头,座椅上的身子不自觉的向下滑去,似是想用前排的座椅去阻挡银幕里扑来的愤怒与悲伤。虽然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并不血腥,也没有刻意撕开伤口挑拨伤痛。
导演非常克制的诉说,没有猎奇的残忍镜头, 没有刻意塑造的人物弧光,没有离奇的剧情反转,也没有刻意用女性裸露的身体去哭诉那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国内外质量下层的同类型电影喜欢做的。
管虎,陆川,陈凯歌等等技法精湛的大导们为什么拍不好这类型的电影,原因也大抵如此。什么突然爆发的小人物,痛改前非的大汉奸,以一当百的大战神,舍身取义的风尘女子,痛打日寇的少林高僧。他们喜欢拍老妇的眼泪,孩童的尸骨,军人血肉模糊的伤口,女性破碎的旗袍,他们恨不得把摄像头塞到日军的裤裆下,妇女的胸口上,“这是表达日军的兽性和残暴”。然后再塑造出几个前期怯弱后期高光的所谓小人物,刻意的念着五花八门的各地方言口音拉响炸弹和日军同归于尽,自鸣得意的等着影评家的吹捧“请看我用三百字描述片中汪翻译官突然拉响手榴弹和三千多个日军军官同归于尽表达了导演什么拍摄技巧”。虚伪,又愚蠢。
枪炮不需要修饰,历史也是。
片中尚存良心的翻译官只爆发了几秒,就真的像日军口中的“狗”一样轻易的死掉了。片中的日军军官笑眯眯的,没有撕碎谁的衣裳也没有刀劈几个平民,就那样平常的甚至有些懦弱的,你就感受到这个民族的虚伪与残忍,恨不得生食其肉。和我读过的一些战地日记一样,没有呼喊,没有求饶,没有情绪崩溃,也没有奋力一搏,无数同胞就那样被日军驱赶着,麻木的行进,走向万人坑,走向秦淮河,然后日军举枪,射击,他们就那样一声不吭的死掉了。他们像麦子一样倒下去,猩红的血液在泥土上沉默的散开,像我无声的眼泪一样。
我看到某些批评本片的影评,咬文嚼字催毛求疵,什么分镜,什么升华,什么台词,什么表演功底,什么情节是否合理,什么人物是否僵硬,什么镜头语言不足。我想说,我也看过一些电影,这十来年买过好多硬盘存了不少的高清电视电影,也矫揉造作的通宵看王家卫,是枝裕和,只为了第二天发篇酸不拉几的朋友圈。但让我说战争片,我的一个想到的是“美丽人生”,它没有刻意的控诉什么,也没有多华丽的拍摄技巧,只是一个呱噪的有些滑稽的父亲,就让人看到人性的闪光和战争的残酷。如果结合实事,巴勒斯坦就算掏出歼星舰和轨道炮,也并不能比那张挥舞投石索的照片更震撼我。
还是那句话,枪炮不需要修饰,历史也是。电影里开头和结尾两次,摄影师装胶片,对镜头,摁快门和士兵装子弹,拉枪栓,瞄准射击交替重合,我想导演也是这个意思,镜头和子弹一样有威力,扭曲的镜头是杀害,平实的记录是审判。
我不想再想了。
走出电影院,走出这个有些冷清的商场,走出电梯,走到窗前,我看到了一片并不怎么美丽的云彩,可是真好啊,和平真好,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