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想,也许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将每一天都当做自己的末日。用这样的态度去生活,生命的价值方可以得以彰显,我们本应纯良知恩,满怀激情地过好每一天,然而一日循着一日,一月接着一月,一年更似一遍,这些品质往往被时间冲淡。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译名是奇迹缔造者,其实这个名字更贴近于这部要讲述的内容。
海伦·凯勒固然是那个时代的奇迹,可她的老师莎莉文与她一样,都是奇迹,都是这个奇迹的缔造者。
电影选取的是海伦·凯勒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而这一小段时间里的海伦·凯勒是不那么广为人知的,她还未曾开蒙,还未曾找到感知这个世界的方法。
人们往往更熟悉她的那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熟悉她那励志的人生故事,而这一切仿佛给了人家假象,好像她本就该如此励志、如此安静、如此乖巧,仿佛遭受了种种非难的她就应该没有任何抱怨地坦然接受这一切,却并不曾知道或了解过这个从不记事便失去听力视力和语言能力的小女孩曾经是多么的暴躁多么的无助又多么的无知,她在那个无声黑暗的世界里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可她遇到了她的老师莎莉文,于是暴躁与声嘶力竭的对抗便开始了,是的,对抗。
她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与旺盛却被剥夺了感受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能力,海伦的父母把她纵容成了一个任性暴躁的小孩,她对于一切的回应都是暴力暴躁的,唯有面对母亲的时候还有些许的温和。这个倔强顽强地长到七岁的小女孩成了他们的负担,甚至父母一度想要送她去精神病院。但最终他们还是找到了莎莉文。
电影中有一场餐厅中接近十分钟的肢体碰撞戏份。
莎莉文为了能让海伦像正常孩子一样坐着餐桌前用餐具吃饭,把自己和海伦单独反锁在了餐厅里,于是一场耗费体力的对抗开始了。
海伦倔强,莎莉文似乎更有韧劲。但是海伦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她在试探周围一切对她任性的反应,她也逐渐明白这个陌生人绝对不会像家人一样对她纵容,可她又绝对不会屈服。她在地板上疯狂地打滚,用力地扔掉莎莉文塞到她手中的勺子,甚至坐在椅子死死抓住让莎莉文奈何不了她。
可是莎莉文呢,先一动不动地吃着自己的食物,故意忽略打滚的海伦,又将海伦用手抓进嘴里的食物狠狠地抠了出来,抱起她甩掉她身后的椅子,拼命地将她按在餐桌前的椅子上……
最后这场对抗以看似是莎莉文胜利结束了。
可是叛逆又倔强的海伦又怎么会轻易认输呢?
电影结尾处,在经历与莎莉文单独相处之后,海伦又回到了家中,敏感的海伦很快地觉察出了环境的变化,又开始了试探,接着又是歇斯底里的反抗。
出离愤怒的莎莉文拖着海伦来到了庭院的水井边,压出来的水流过她的手,她忽然从喉咙里发生了wa—wa的声音,那是她母亲说过的,她几个月大的时候曾经发出的声音,她知道她想要说water……
这是她开蒙的时刻,她渴望感受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却始终找不到那把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钥匙,知道莎莉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