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 分派电影 ,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2024年三大电影节最佳影片——
戛纳金棕榈奖:《阿诺拉》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
柏林金熊奖:《达荷美》
如果说《阿诺拉》是对身份、阶级和个人自由的探索,那么今天要聊到的这部影片则是讲生与死。
《隔壁房间》 威尼斯影展首映,便获得了全场长达17分钟的起立鼓掌致意,创下当届影展最长的鼓掌时间纪录。
“一位女性决定去死” 的故事,为何会如此大获好评?
《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

本片是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的英语长片首作,改编自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小说 《邻人之爱》。
两位世界级影后 朱丽安·摩尔 (《汉尼拔》《时时刻刻》)、 蒂尔达·斯文顿 (《奇异博士》《本杰明·巴顿奇事》)共同担任女主。
01
至交好友
英格丽 (朱丽安·摩尔 饰)是一名小说家,在新书签售会上有读者曾问她:“听说你写这本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与死?”
英格丽回答: “是,我觉得死亡很不自然,我无法接受有生必有死。”

(《隔壁房间》截影)
影片第一幕就点明了,英格丽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人会死掉。
但在她与 玛莎 (蒂尔达·斯文顿 饰)见面后,她有了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和英格丽年轻时是 好朋友, 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
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 战地记者。
多年未联系过的她们,如今再重逢却要英格丽 面对且接受好友的死亡。

(《隔壁房间》截影)
英格丽得知玛莎 因癌症住院。
看望好友玛莎那天,玛莎坦言 自己从未准备好潇洒离去, 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我认命了。” 玛莎说这句话的时候看起来是外表平淡无奇、心情也很平静的样子。
但当病情恶化时,玛莎终于绷不住了。
与其毫无意义地等待死亡,不如自己主动去死。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找了三个好友,希望她们能够 见证自己的死亡。
或者说,她害怕自己孤独的死亡,希望有人陪伴自己。
但好友均表示,不仅是因为 “去死亡” (指安乐死)是不被当地法律允许的,她们能理解玛莎这样做的原因,但不能帮她结束生命。
对玛莎来说,活着很痛苦,死也不能由她自己决定了吗?
玛莎“无理”的请求被众人拒绝了。
唯有 英格丽, 这位多年未见的至交好友, 她表示需要考虑一下。
02
安乐死药丸
玛莎为什么要“赴死”呢?
因为, 再活下去,她就失去了尊严。
因为, 治疗已经没有意义, 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勇气。
癌症晚期的玛莎从盲目抱有希望,再到被通知无法做手术,化疗又无效。看着自己被病痛折磨,除了腹泻、呕吐、疲劳外,玛莎的记忆力也在衰退,无法再正常思考。
年轻时的乐趣也因病痛的折磨逐渐消失了。
简单来说,玛莎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想要自 杀,那为什么不选择让她的女儿 米歇尔 (蒂尔达·斯文顿 饰)去见证她的死亡呢?
这得从玛莎女儿对她的恨意说起。
玛莎尊重爱人的选择,让米歇尔父亲在战争时期上了战场,导致女儿从小就 缺少父爱的陪伴, 因此她们母女二人的矛盾到现在也没解开。
玛莎也曾跟女儿表示过她想要放弃治疗,女儿只答: “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隔壁房间》截影)
而玛莎和英格丽。
她们之间不算熟悉,却又显得亲密;虽然彼此了解有限,却能懂得彼此。
所以,比起紧张的母女关系,和好友英格丽的相处倒是更自在。
最终,英格丽答应了见证玛莎死亡的请求。

(《隔壁房间》截影)
“我弄到了安乐死药丸。”
死亡的房子是玛莎亲自选择的,她害怕在家里死亡,也不愿在充满欢乐记忆的地方去死,最终她选择在一栋林中别墅 度过最后的时间。
玛莎希望英格丽能够 在隔壁房间住下, 只要自己的房门关上就代表她吃下了药丸。
但,英格丽选择了她楼下的房间。

(《隔壁房间》截影)
孤独、疏离、寂静又柔和。
这栋别墅的装修风格有着很明显的 爱德华·霍普 画作风格。
同时,玛莎觉得这里很不错,可以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出现了,玛莎带来了许多生活物品,唯独没有找到那颗“安乐死药丸”。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写作、发呆,英格丽健身,她们每一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就在英格丽紧绷的情绪放松下来时,她竟见到了好友玛莎的 房门紧闭。
英格丽强装镇定却又忍不住无声啜泣,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敢推开房门去见证玛莎的死亡。


(《隔壁房间》截影)
谁曾想,玛莎又从她的房间走了出来。
玛莎还没死吗?
03
死亡的“色彩”
即使玛莎对患癌这件事再坦然、从容,也不能抵消她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 惧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能。
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学会面对死亡,也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课题。
影片另一方面则展现的是“矛盾”, 自己既不能活下去,又不能决定自己的死。
玛莎每天都在喜悦和忧郁之间摇摆。
失去希望后,她也只是想让自己 有尊严地死去, 这竟成了不被理解,甚至需要她编织前因后果来圆谎的犯罪之事。
玛莎死了,但是她犯法了。

(《隔壁房间》截影)
那天,天气很好,英格丽外出散步。
玛莎则为自己画上红唇,穿着色彩艳丽的明黄色西装,在泳池边的躺椅上静静睡去。
一个人求生难,求死更难。
警方着手调查并询问英格丽,她是否对玛莎的安乐死计划知情?
如果知情,那么她也犯罪了。

(《隔壁房间》截影)
不可否认,本片主题是 对安乐死的思考, 题材敏感严肃却不压抑。
与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以往颇具争议性的作品相比较,他不再着重表现欲望、暴力、宗教等议题,该片反倒是有些 温柔、平静,让人观感舒适。
同时,阿莫多瓦又延续了自己 鲜艳色彩的视觉审美, 给人一种多巴胺电影的美感。
影片中颜色冲击力很强、对比强烈,用浓烈且大胆的红黄蓝绿的色块拼接出色彩缤纷的世界, 淡化了死亡的阴霾。
它就像是在表达 “死亡没有被蒙上黑白的阴影”。

(《隔壁房间》截影)
参与并见证了好友玛莎与死亡抗争的全过程,英格丽也不再是先前那个无法接受死亡的自己。
她清楚地知道会失去玛莎,但她也领悟到即使 在悲剧中依然可以尽情生活。 虽然很痛苦,但她能承受,她努力活在拥有玛莎的喜悦中,同时,心里充满了感激。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 以两个女人的对话为核心,重点描绘了病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女性的视角,探讨了战争、生命、爱情、友情 、亲情等主题,从而引发观众思考与共鸣。

(《隔壁房间》截影)
那么,选择“主动死亡”,优雅地离世,在临终前也能保持平静和尊严,究竟是消极、自私还是体面、勇敢?
影片没有给出一个 明确的答案, 赞同与否定,或许无法通过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图源于网络/ 图片
腊月初八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