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特老师叫过来救场,开启了今年上影节的序幕。没有太多期待,但是作为上影节第一步而且是唯一一部,应该还是有些来头的吧。
但是看完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是精神上的挫败感,开始在找主观原因,是不是对日本社会的不了解,才觉得这部片子没有抓到我?
但从故事性来说其实很简单,甚至我觉得为了这个故事拍一部电影,一个小时就可以好好的精彩的有悬念的讲完,深拖了两个小时,应该是想讲点别的吧。
别的是什么
日本根深蒂固的息事宁人道歉文化
最近在看一些俗套的剧(包括一些抖音上刷到的爽片),无一不包含着反派被要求道歉的情节,而这种道歉都是糊弄的解决当下冲突、示弱息事宁人的、或者只是权力结构下的暂且屈服。而这种道歉反而可以让剧情的咬牙切齿感更加突出,最后是权力的反转才得到反派”心悦诚服“的悔恨,当然我打引号的意思其实也是面对权力的屈服而已,而这种真正的理解与同理心的道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日本程序化的脱落而出的”抱歉”好像也就是东亚共同体中,道歉变成一种中和矛盾的最简单的方式。而电影中的道歉,最后成为了最后审判的关键冲突,就跟爽剧中的口是心非的道歉一样,我们想要听的道歉,真的是希望对方理解自己作为受害方的痛苦,还是只希望拥有站在下跪方对面的权力,可以让之前伤害过自己的施暴者,变成自己脚下的弱势方而已?
如果看整部电影最后宣判的侧重点好像是在给主角这个“道歉”的翻案,但是电影一直在萦绕在主角被迫道歉的息事宁人场景中,却没有往前走一走,那是我多想了吧。
媒体对于话题事件的吸血式报道
如果2025年拍一部批判媒体的单方面报告与网爆致死之类的电影,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我试图理解这部电影对媒体的片面化表现与媒体单一视角的舆论引导,是不是因为真实事件是发生在互联网没那么发达的时代,所以这个媒体可以有一定的“事实控制”权力,但是,在2025年拍出来那么不接地气的情况,即使是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简单处理媒体的吸血报告,有点太过于简单,最后只是推进剧情的工具了,既然是工具,那我可能有时想多了。
校园霸凌与“家委会”的权力张力
特别喜欢纯也那条线的故事性,所谓被霸凌者是否能站出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这个被霸凌者是有向上的代际传递的,而这种代际传递是通过现在特别流行的“家委会”形式呈现。其中有一个在雨中找证人被记者逮住的戏中,最有张力的是门铃那端一直内心纠结的能证明无罪的家长的内心戏,拍的好像煞有其事,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好的收尾,这场戏好像只能给记者抓住一些老师骚扰其他学生家长的证据而已。雷声大雨点小,可能有是一个我想多的工具性剧情需要吧。
家长的童年创伤,会对下一代有叙述性的扭曲么
柴崎幸在电影中表现出一张有着特别多故事的脸,冷漠非人哉、精明但是好像是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如果在电影名出现之前的女主视角,感觉翻转起来应该是一个更有意味的角度,在后半段展示出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还有在呈堂证供中的DV片段,简直可能把这个母亲老老实实的挖一个遍,比如说从孩子身上的伤口来想象一段被老师加害的故事,可能来自于小时候的某一次经历应发自己建构出来的叙事,受害者的自我内化与扭曲,甚至还有父亲对此的一些假装关心的利益纠葛(毕竟赔偿金很多)。
从一开始电影就给的民族主义叙事、日本战后重建都可以重新缝合起来,but最后给一个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母亲并没有这样的故事。咋说了,我感觉自己被玩弄了。
未成年人的谎言与恶
老师的法庭最后陈述部分,一个很长的长镜头,在讲这个可能是矛盾发生的最核心的问题,如果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证人发聩的上价值点吧,无论是青少年犯罪,还是小孩子们的“性本恶”,可以把故事推到更加不真实的情况中,倒吸一口凉气的叙述诡计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方式,不过用在这个两个小时冗长的篇幅让人突然醒一下神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式。。but,这也没有,在老师如此高光的陈述后,这条线也接然而止了,罢了罢了,又是一个工具而已。
既然工具,那我得提一个电影里面真是不错的工具人
被告律师,集齐了社区服务做公益、郁郁不得志、慧眼识珠、经济拮据、开一些冷玩笑、还是个老头。典,太典了!没有比这个设定更典的律师形象了。
讲真,如果只是还原一下案件故事,也应该有更好的叙事手法吧
影片一开始以一个极其虚假的拍摄风格展在妈妈视角的一场”杀人老师“的故事,以老师辩护中的”捏造“作为开场叙事,然后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老师的视角重新展开,简单的二元对立把这件事情展现给观众,在我看来是一种特别脸谱化的叙述手法,而这两个小时基本上都是平铺直叙,其中穿插着上面所列出来的一系列的”工具“,目标好像只是为了推动故事讲完凑数而已。看哭了(是困得流泪这种)。要不试试多角度的事件陈述,加入主角小孩的视角,可能又是一个很有趣的转变吧。
以上的工具都不是,重新梳理了一下到底这部电影想要做什么?
那可能就唱一唱日本司法明察秋毫、还人清白的赞歌?(也可能是导演没有剪完吧(笑